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,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;勇敢战斗保卫祖国,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。——《喀秋莎》
17岁的那一年,李秀文遇见了叶挺。
【资料图】
20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,军阀混战,哀鸿遍野。叶挺那一年是个当兵的,过着出生入死,有今天没明天的生活,而且官职很低,只是个小小的参谋长,在遍地军阀的中国恐怕排不上号。
当然,读过历史书的人都知道,将来叶挺会成为沙场名将,甚至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功臣,不过当时的李秀文可不会知道这些。
李秀文和叶挺是经由叶挺的好哥们李章达介绍认识的,李章达和李文秀的父亲关系也不错,他把这两个人介绍认识,自然也有点做红娘的意思。
不过说实话,当时李秀文的条件可是比叶挺好出太多了。叶挺是个无甚背景的小军官,李秀文却是正经的大家小姐出身。
李秀文家住广东,家中长辈在澳门经营生意,家财颇丰。李秀文从小就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,从没吃过一点苦。而且李秀文虽然家境优越,却不摆大小姐的架子,脾气很好,对身边人都是温柔体贴的,而且长相也清秀可人,是学校里当之无愧的“校花”。
这样一个名门淑女必然有着众多的追求者,大家也都觉得李秀文今后不是嫁个豪门公子,就是嫁个政府要员。不过李秀文本人比较内敛,加上年纪轻,并没有对哪个男孩子动过心,直到叶挺出现在她的身边。
叶挺当时28岁,比李秀文大了不少。初看的话,确实会觉得这么一个兵汉和大小姐天差地别。但交谈起来,两人却觉得一见如故,叶挺谈吐之中的远大志向和非凡的韬略让李秀文感到震撼,她的身边没有出现过这样英雄一般的男子,她想,这个人是特别的。
就这样,李秀文的少女芳心被打动了,而李秀文不俗的气质也让叶挺一见倾心,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。
这段恋情让李秀文的父亲李少村连连叹气,其实,李少村对于叶挺这个人也极为欣赏,他也知道叶挺非池中物。叶挺做自家女婿,人品上倒也相配,只是一来,李家高门大户,李秀文却做个小小的参谋夫人,只怕惹人议论。二来古诗里讲的好:“古来征战几人回”啊!现在这种局势,谁知道叶挺会不会有一天葬身沙场呢?真要这样,李秀文怎么办呢?
可是两个年轻人如胶似漆,李少村也只能退一步,答应只要叶挺升任团长,就让李秀文嫁过去,这样起码门第上不至于天差地别。
对叶挺这样的人才来说,做团长只是时间问题,几年之后,叶挺便如愿升任连长,抱得美人归了。
二、终成眷侣,相扶相持英雄背后的美人,其实真的不好当,但从一开始,李秀文就做好了死生不弃的准备。其实叶挺具有一腔爱国壮志,李秀文又何尝不是?对于丈夫的革命事业,李秀文担惊受怕,但也全力支持,李秀文心里除了儿女情长,也有更崇高的追求。
那些年,军队缺衣少食,李秀文毅然拿出了自己的嫁妆支援军队,还曾经在家乡组织过捐款捐物,她虽然是个文弱女子,做不了大将军,但她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。
婚后,叶挺与李秀文聚少离多,李秀文从不抱怨,而是帮他好好照顾家庭,抚育儿女。他们两个恩爱非常,婚后育有九个孩子,其中六个孩子活到了成年,她们个个被李秀文教养的懂事明理,人品出众。
皖南事变时,叶挺被抓,关进监狱,一关就是五年。五年之中,李秀文一个弱女子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,她既要一个人承担这么多孩子的教育,又要为了丈夫的事情奔走,更因为叶挺妻子的身份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威胁,但李秀文硬生生扛了下来。其实以李秀文娘家的条件,她大可以来一出“大难临头各自飞”,但李秀文外表柔弱,内心却非常坚定,叶挺为国家为民族遭此劫难,她当然要选择站在他背后支持他。
五年之后,叶挺终于重获自由,这对苦命鸳鸯也得以团圆,五年的分别并没有把他们的感情消磨,反而因为这一段不离不弃的经历,他们的心更近了,叶挺也常常感慨自己的妻子是女中丈夫,得妻如此,夫复何求。
三、一生太短,命运弄人那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,人们已经看见了和平的影子,他们也许会像戏文里的故事那样,英雄归田卸甲,陪着心爱的姑娘,一直到白发苍苍。但李秀文的命运仿佛歌里唱的:“这一生一世,这时间太少。”
1946年4月8日,一架从重庆飞往延安的飞机突然出现故障,发生坠毁,叶挺和李秀文就坐在这架飞机上。夫妇二人以及和他们同在飞机上的两个子女全部遇难。最后,李秀文也没有等到英雄归田卸甲的那一天。
回首往事,无限唏嘘。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战争年代,叶挺和李秀文这份不离不弃的感情显得格外动人,她明白他的理想,他尊重她的付出,从一见钟情开始,便是一生相爱,没有猜疑,没有背叛。这样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向往呢?
也许,他们早就超越了寻常夫妻,而是灵魂伴侣,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,这样基于两个灵魂互相欣赏的爱情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追求的。在爱情中,他们的坚定不移,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同时,李秀文本人也值得赞叹,与叶挺相比,她也许并没有沙场征伐的能力,但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,全力支持祖国,这是当年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缩影,正所谓星火燎原,无数人的努力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兴盛。
先烈早已埋骨黄土,生前,他们并未享受过太多安宁的日子,希望若有来生,他们可以做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妻。
关键词: